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新闻 >

特大喜讯: 由上海同华特种公司总经理教授高工张坦贤博士担任加固改造设计施工总负责人的同济文远楼,获得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

时间:2017-03-23 12:29发布者:admin 点击:
特大喜讯: 由上海同华特种公司总经理教授高工张坦贤博士担任加固改造设计施工总负责人的同济文远楼,获得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建筑恒久远,经典永流传丨同济文远楼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转自:同济大学
      近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在北京公布。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天津劝业场、上海外滩建筑群等98个项目入选,其中,上海有12处建筑或建筑群入选这一名录,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文远楼作为上海唯一的高校建筑入选。   

                                                

文远楼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就是其中之一,这幢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手法,是我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是包豪斯飘到远东中国的第一粒种子。建成于1954年的文远楼,其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主要建筑师是黄毓麟、哈雄文,主要结构师是俞载道。  
                                                     
                       

  








                                                                1954年建成的文远楼

文远楼的传承发展

      文远楼初建成之时,由于全国盛行复古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受到冷遇和批判,没能在中国得到发展。文革中,文远楼也曾因被称为“资产阶级思想大染缸”而遭到破坏。直到改革开放后,建筑界才开始重新认识到文远楼所隐含的重要历史价值,文远楼重新迎来了荣光。

      1980年,文远楼106阶梯教室,系主任冯纪忠邀请其大学同窗、知名建筑家贝聿铭做学术报告并聘请其为客座教授;1993年,文远楼荣获“优秀建筑创作奖”;2006年被列为上海市近代历史保护建筑。在此期间,文远楼先后作为经典建筑,入选《世界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而在结构方面,文远楼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文远楼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这在资金匮乏、物资短缺的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之所采用这种颇为昂贵的结构,是为了满足测量仪器的摆放和上人进行测量的需要,同时这为设计师自由的运用设计造型方法、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该作品具有典型现代建筑面貌的重要基础。其次,文远楼采用了“巨柱式”和“双重柱”的手段,侧立面看去,不仅有贯穿三层的壁柱,还有其间的小柱,两者共同传递、承受荷载。此外,文远楼门厅和教室部分采用的是不同的两套尺寸网格(这从结构上解释了为何过渡部分有两个小间及墙壁上的牛腿的存在)。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巧妙地设计使文远楼成为了当时最为坚固的建筑之一。

       在文远楼的设计过程中,因原校园规划中中轴线位于文远楼以北,故文远楼北立面被定为正立面。后来由于征地等方面的问题,校园中轴线移至文远楼以南,故在文远楼的建造过程中,考虑到主要人流量应该来自南侧,对主门厅的南侧出口做了重点处理,加建了一排圆柱支撑的阳台作雨篷,形成了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文远楼。限于当时的既有条件,该项改造略显不理想。1954年文远楼建成前不久,测量系就奉命前往武汉成立测绘学院,因而文远楼划归建筑工程系使用,后又归土木工程学院充当办公楼,2007年土木楼建成后,重新由建筑城轨学院管理。
  

                                                            如今的文远楼

文远楼为何经典

      文远楼获得如此赞誉是因为它实现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文远楼具有典型的现代建筑的特征,但也非常巧妙的融入了古典思潮。例如墙面采用大片玻璃窗和强调水平线条的扁长形的窗扇,但同时使用了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木结构窗格;再如文远楼不对称的整体布局中蕴藏了西方学院派的主从轴线系统的精髓;还如文远楼高低错落的方盒子体量关系采用了严谨的西方古典建筑美学的比例。文远楼多元融合的建筑风格一方面在当时大量盛行形体对称筱盖大屋顶的复古建筑的背景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呼吸到强烈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也使其多出了一层神秘感和模糊性,符合中国人“妙在不言中”的观念。

      文远楼之中为何融合了这么复杂的建筑语言呢?这要从文远楼的主要设计者黄毓麟的建筑思想说起。1949年黄毓麟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是建筑设计课程唯一教授谭垣老师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黄毓麟又到同济大学新成立的建筑系当老师。他的主要建筑思想来源于之江大学建筑系的教学,而之江大学建筑系1940年由近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陈植创办,始终采用古典学院式教学体系,倡导古典美学要素。而在他建筑思想形成的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建筑界已经开始推崇现代主义建筑,之江大学的许多老师也接受了现代主义风格而允许学生自由表现,因此现代主义风格也对该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见证同济发展的文远楼

       时光飞逝,文远楼已悄然度过了60余个春秋,在此期间,文远楼陪伴了数十代同济学子度过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传承了莘莘学子的“济忆”,它本身也历经风雨飘摇,几度经历变革。其中最主要的一次是2007年进行的生态节能改造。

        2007年,而在经历了五十多年风雨后,由于年代久远,文远楼无论是老化的内部设施还是陈旧的空间规划,都不能够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学校组建了专业的团队,运用了国际先进节能建筑设计方法,对文远楼进行了内部空间更新和生态节能改造,力争将文远楼这栋历史建筑打造成现代化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因为文远楼是历史保护建筑,因此“保护修缮”是改造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所谓“保护修缮”,即恢复文远楼原来建筑面貌,在不改变文远楼结构体系的情况下,对建筑内部进行生态节能的改造。

       为了实现改造的目的,学校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地源热泵技术、内保温系统、节能窗及LOW-E玻璃、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系统、LED节能灯具、屋顶花园、智能化控制、冷辐射吊顶与多元通风等多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学校还在文远楼内设立了全国首个照明演示中心。2012年,文远楼一楼又增设了几间体验屋(包括外围护结构节能实验室、开创性的建筑生态技术体验屋等),使文远楼成为了最新生态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展示平台。

 

                  改造后的文远楼(内部/屋顶花园)

      经历了生态节能改造的文远楼,在保留了其多元建筑语言融合的风格和原有的结构体系的情况下,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再次成为同济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经过改造,文远楼不仅实现了节电、节水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节能目标,而且在室内照明、隔声、宜居程度方面均实现了飞越。例如,新的冷辐射吊顶技术和多元通风技术实现了室内温度的恒定不变,同时避免了传统空调系统“空调病”、高耗电的问题;LED照明系统使室内的灯光更加适合人生活工作的需求同时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用以代替传统的高能耗建筑时,文远楼成功的生态节能改造,也为我们寻找到了既有历史建筑更新改造的良策,为历史建筑的节能改造、保护修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例。

      文远楼作为同济大学乃至中国现代建筑界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在于其风格开创了建国后现代派建筑的先河,同时亦引领了当今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历史保护建筑更新改造的风潮。文远楼是西方的包豪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颗种子,也是特定历史环境保留下的少数几栋与当时主流风格背道而驰的稀有建筑,为研究和学习中国现代派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经历六十载风雨的文远楼存留到了如今,它所承载的数十代“济忆”也传承到了当下,传承经典,开创未来,文远楼的故事何尝不是同济与同济人的故事,文远楼的变化何尝不是同济与同济人的变化。建筑恒久远,经典永流传,但真正如金子般宝贵的,是同济人心中对学习的渴求与对创新的追求。


------分隔线----------------------------
公司新闻